之所以叫陪伴練習曲
Share
「練習曲」這三個字,你會怎麼理解?
會像我一樣,想起一部電影嗎?
2007 年,陳懷恩導演執導的《練習曲》上映。
這是一部關於一個人騎單車環島一週,
在旅途中經歷了許多相遇,也與自己展開寂靜對話的故事。
片中那句經典台詞:「有些事現在不做,一輩子都不會做了。」
不只是點燃了台灣的單車環島風潮,
對我來說,更像是人生某個轉彎處的提示。
這部電影帶給我的迴響,幾乎成為我踏上「練習」之路的起點。
它提醒我:自我探索從來不是一首完成的作品,而是一段正在進行的過程。
「練習」雜誌的啟發
2012 年,自轉星球出版社出版了《練習》雜誌。
主題包含「一個人」、「在一起」、「說再見」、「相信」。
這幾本特輯我十分喜歡,甚至總是期待它的出刊。
它陪我走進那些內在細緻卻常被忽略的自覺。
而這本雜誌的緣起,是來自一個人對生活發出的提問。
那個人,是出版社社長黃俊隆。
他說:「人生就是一段反覆練習的旅程。」
雜誌裡有許多觸動我的句子。
像這句我一直記得:
「什麼事情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會選擇去做的?為什麼不做?那何不練習去做呢?
亦或者,你早已在做,卻渾然不覺,那正是生活裡的吉光片羽。」
可惜的是,這本雜誌在 2014 年「相信」那期後,畫上了句點。
但因為這兩份創作的存在,
「練習」這件事說服了我這隻巨蟹,試著跨出熟悉的殼,踏出舒適圈。
當你開始練習,你就能慢慢找到那些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送禮物的人與天使有何不同呢?
記得你,想著你的喜好,盼著你被安慰。
送禮物的這個過程,本身就是一種祝福。
所以,當這份心意陪伴你,
用一件日常裡微不足道的小事,
循著自己的感官,帶你啟開與自己對話的可能。
這份練習,就別具意義。
